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消息

创梦青春,敢闯会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校赛决赛圆满收官!

发布时间: 2025-06-05

  为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激发我校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热情,6月4日,就业与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在T3-202、204成功举办银川科技学院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校赛决赛。本次大赛汇聚了我校众多优秀学子,他们以创新为笔,以实践为墨,共同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创新创业画卷。

 

  大赛特别邀请了全区10位来自不同领域的资深专家担任大赛评委,他们不仅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同时也在创新创业领域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赛前,评审专家召开赛前评审会,围绕大赛赛制、时下前沿趋势和热点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共同研究如何通过本次赛事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为后续公平、公正、高质量的评审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生工作处处长付春燕对各位领导及专家对我校双创工作的关心与支持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并讲到:“大赛以赛促教,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及新工科等领域的发展,今年重要培养新的项目团队,以持续推动项目的发展和完善。”

  自大赛启动以来,得到了全校师生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经各二级学院前期动员、宣传、组织,共2166个项目参赛报名,上报纸质版材料937份,420个项目经校赛初审,评选出115个项目,其中65个新锐奖,50个项目最终入围决赛。参赛项目团队依照抽签顺序对自己的项目进行路演答辩。参赛队伍通过个人成长、项目创新、产业价值、团队协作、发展前景等关键要素,围绕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技术,深入挖掘市场痛点,精心构思创新方案,用生动的语言、精美的PPT和实物演示,将项目的核心亮点和优势进行展现,不仅体现了我校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卓越的创新实践能力,还紧密贴合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创新思路和有效方案,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评委们则凭借丰富的评审经验和专业的知识素养,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从创新能力、创意水平、创业实践、路演表现及文案资料等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并针对核心技术、产品定位、商业模式、社会价值等关键要点提出专业建议。他们不仅关注项目的创意构思和商业模式,还对项目的市场分析、财务规划、风险应对等方面提出了专业的意见和建议,为参赛团队的项目优化和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经过评委们严谨细致的审评与深入讨论,大赛各奖项最终尘埃落定。这些获奖项目是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参赛团队不懈努力和创新精神的结晶。本次大赛的成功举办,不仅全方位展示了我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有效检验了我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还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能力、交流合作的广阔平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方民族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电商产业学院)王金云院长在202路演室进行赛后总评中指出:“此次大赛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实践平台,意义非凡。它不仅全方位检验了高校在创新教育改革上的成果,也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广阔舞台 ,展现出青年学子敢闯会创的精神风貌与无限潜力,对高校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宁夏医科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刘东院长在T3-204会议室进行赛后总评中提出:“该赛事为各高校学生搭建了展示创新项目的优质平台。在关注项目创新性、可行性的同时,更应重视团队成员间的协作默契,以及团队与项目在理念、发展规划上的契合度,确保项目能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持续成长,实现创新效率的最大化与成果转化的最优化。”

  此外,本次比赛的成功举办,离不开36名7M+众创空间管理委员会成员的辛勤付出。他们在大赛组织、场地布置、现场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为大赛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他们的默默奉献和辛勤努力,为大赛的圆满成功增添了一抹温暖而亮丽的色彩。

  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站在新的起点,学校将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获奖团队提供项目孵化、导师对接等后续支持。期待这些怀揣梦想的创新团队,以此次大赛为契机,在更高舞台上绽放光彩,发挥自身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的同学投身于创新创业的热潮中,为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与创新动力,用青春智慧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贡献磅礴力量。

  最终,50个进入校赛决赛的项目除1个项目弃赛外,共产生了5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13个三等奖,24个优秀奖。决赛一、二、三等奖的项目后续经训练营打磨,学校将组织终极排位赛,根据排名推荐参加区赛。

相关链接

联系方式

地址:宁夏银川市西夏区金波北街培华路1号

电话:0951-5181555(院办) 0951-5181999(招办)

邮编:750021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10/10 13:37:04